焦点!门票几乎售罄 戏曲线上“出圈”线下“破圈”
来源:经济日报     时间:2022-11-05 07:49:36

经济日报消息 “淇水悠悠无语深流,琴箫和鸣不尽离愁……”9月末,北方昆曲剧院原创昆剧《国风》在北京天桥剧场上演。与传统昆剧不同,《国风》借鉴话剧、歌舞演出的舞美、灯光等元素,结构更精炼、语言更朴素,给戏迷们带来新的体验。剧终谢幕时,观众的掌声和喝彩声在剧场内久久回响。

“太值了,今晚出演的有梅花奖获得者、国家一级演员,表演水平高,票价却划算得很。”现场观演的徐媛告诉记者,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推出优惠活动,原价100元的观演票仅用30元就购得了。

当晚门票几乎售罄,哪怕是在疫情前,这也是很少见的。“疫情期间不少演出取消了,即便开演,上座率也不太理想。”北方昆曲剧院青年演员潘晓佳说。此外,以往剧院每年都会组织2场以上巡演,疫情发生后巡演一直暂停,给剧院收入带来较大影响。


(资料图)

来自北京市西城区的赵紫来是一名资深票友,2021年他累计观看了90多场戏剧演出。“受疫情影响,一些演出取消或延期,戏迷朋友难免有些失落。”赵紫来告诉记者,由知名京剧演员史依弘领衔的《南北京剧名家名剧京津演出周(北京站)》原定于2021年11月开幕,中途两次延期,后又一度取消。今年中秋节期间,史依弘终于在北京开演。“尽管不是原班人马,演出戏码也有调整,但能看到喜欢的演员和剧目总是好的。”赵紫来说。

演员隔离、档期冲突、排练场地封锁、经费预算有限……当线下演出市场遭受冲击时,直播间成为戏曲行业的新戏台,各类“云演出”反响不俗。抖音平台数据显示,今年5月份以来,北方昆曲剧院开展直播14场,累计观看人次超过1478万人次。其中,《牡丹亭》《西厢记》等经典剧目展播单场观看人次均超百万。

“在线下要触达百万观众是很难的,直播可以打破时空限制,在保留剧场基础的同时,让更多人更方便地欣赏戏曲。戏迷和演员也可以在直播间相互交流、增进共情,帮助我们不断改进。”潘晓佳说。

对于“云演出”新模式,也有观众认为,看戏就该在现场真听真看真感受。赵紫来认为,从戏曲推广的角度看,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可以填补观众无法到现场观演的缺憾,以更加新颖有趣的方式加速优秀作品传播。“但不可否认,戏曲是一门现场艺术,面对面观演更能感受演员一招一式背后的功夫以及经典作品所蕴含的文化魅力。”赵紫来说。

数据显示,仅抖音平台就已有200多种戏曲开通直播,过去一年开播超80万场,累计看播人次超过25亿人次,平均每场观看超过3200人次,相当于每场戏曲直播都是一场中型演出。除了稳定的表演空间,直播带来的还有新的收入机制,打赏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戏票”,超过70%的已开播戏曲剧种获得过直播收入,不少戏曲演员更是通过直播找到了新的发展路径。

“从内容生产到业态创新,文化领域呈现出鲜明的数字化印记,这对戏曲传播和观演互动产生了深刻影响。”在中国戏曲学院教师张芃看来,作为戏曲展演传播的新媒介,在线直播、短视频等新兴方式促使戏曲创作者在内容选择和受众参与等方面寻找“网感”,不少作品借势“出圈”,数字时代的戏曲迎来发展新机遇。

线上“出圈”,线下也要“破圈”。疫情之下,各家剧院坚持创作,纷纷推出新作品、打造品牌剧目,以飨观众。

北方昆曲剧院发起“观其复”系列复古风格昆曲剧目展演,对传统昆曲进行实验性复原,推出元杂剧及明清传奇《怜香伴》《墙头马上》等剧目,同时,推出抗疫主题戏曲元素话剧《逆行者》,以新艺术形式向医务工作者表达敬意,获得不少昆曲爱好者的肯定。

“既要返璞归真,又要守正创新,这就要求有深厚的专业功底。”潘晓佳表示,新剧目都要历时数年、几经打磨,才能登台与观众见面。“让古老的昆曲艺术得到当下观众的肯定,同时传递新风尚、正能量,更重要的是,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

张芃表示,戏曲行业正着力探索新做法、新渠道、新空间。她建议:“在生活美学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要更加注重戏曲消费需求与文化产品供给的有效结合,创造戏曲消费新场景,不断挖掘‘演出+’融合发展模式的巨大潜力。”

从昆曲《牡丹亭》的长演不衰,到粤剧《白蛇传》的跨界出新,再到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渐入佳境,这些都说明,演出不会被剧场所限,戏曲行业也不会被一时的困难击倒。“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演出都会继续。我们将不断排演传统戏、创排新戏,与时俱进,用心将古老的昆曲艺术继承传播。”潘晓佳说。

标签: 北方昆曲剧院 数据显示 观看人次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