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热消息:走读中国 | 寿光之行,见证“一粒良种”到“一桌好菜”
来源:环球网     时间:2023-05-25 22:27:15

品尝七色西红柿,看看灰姑娘的“南瓜马车”,见识比人还高的丝瓜……


(相关资料图)

带着这些好奇的愿望,5月24日,“走读中国”中外网络媒体交流活动来到了山东潍坊,这里不仅是“风筝之都”,更是闻名遐迩的“蔬菜之乡”,来自亚太地区14个国家的外国媒体记者,见证了寿光蔬菜产业发展路径:从“一粒良种”到“一桌好菜”,从“技术为王”到“全链领航”。

一早,记者们来到了丹河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这里应用新型温室建造技术,集成应用最先进的设施农业装备、生产管理工艺和优良品种,提供专业的种苗繁育、种植与植保、温室设计与建造、温室装备等一系列全链条输出服务。

在展示区,大家被满棚红艳艳的小番茄吸引着,“在这里,小番茄就有200多个新品种,大多是我们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我们打造了全省最大的蔬菜种质资源保护中心,攥牢中国种子,才有主动权。”工作人员介绍说。

在蔬菜展示区,记者看到更多的“神奇蔬菜”:草莓番茄、苹果苦瓜、水果彩椒、紫色菜花……,光是番茄就有红、黄、绿、白、紫等10多个颜色,记者们边品尝边提出了各种问题,“这里的蔬菜销售依靠什么交通工具?”“土壤病虫害怎么防治?”“这里农民的收入怎样?”

这些问题,记者们在座谈会上找到了答案。稻田镇崔岭西村党支部书记崔玉禄说,政府给了我们很多支持,目前在国内的蔬菜销售都是公路运输,有蔬菜绿色通道,免收高速费。我们的大棚每年6-8月最热的时候是休棚期,不种菜的,依靠太阳的高温杀灭土壤中的病虫害,这样既让土地得到了休整,也可以绿色除虫。

关于记者们最关心的收入问题,崔玉禄自豪地说,现在我们这几乎家家都有2辆车,1辆家用轿车、1辆货运车,一个农户一般有3个大棚,每个大棚收入约10万元。

记者们听到了崔玉禄的介绍表示,这些经验非常值得学习和借鉴,希望能把这里的见闻带回他们的国家,提倡大家学习效仿。离开崔岭西村,大家参观了利用集装箱改造而成的“植物工厂”,集装箱内部如同列车卧铺分成5层,每层都种着绿叶蔬菜,这些菜被固定在营养液中,长势喜人。

负责人向记者们介绍:这种集装箱种菜不依赖土壤,专门可以解决无土栽培问题。一个40尺长的集装箱可以种植5000株叶菜,相当于2亩的产量,差不多28天可以收割一茬,每年盈利约60万元,目前出口加拿大、保加利亚、阿联酋等国家。

在市场上摸爬滚打的寿光人意识到:谁制定标准,谁就拥有话语权。当记者们来到寿光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了解到:这里集成2369条蔬菜产业链相关标准,形成十四大类、182个品类的蔬菜标准数据库,编制完成了37种蔬菜的54项生产技术规程,6项全产业链行业标准获农业农村部发布实施,填补了国内空白,一个个寿光标准上升为国家标准。

为此,尼泊尔《加德满都邮报》助理高级副主编斌延提出,“可不可以与这里建立联系,让我们国家的机构来这里学习交流?”当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斌延与相关负责人交换了联系方式。

一天的行程进行了大半,当记者们略显疲惫地来到了蔬菜高科技示范园和菜博会现场时,瞬间被眼前神奇的景象振奋了。只见棚顶上垂着饱满的葫芦、长长的丝瓜;五颜六色的辣椒;近1米长的茄子……

最让人震惊的就是巨型南瓜,重达3、4百斤,好像童话《灰姑娘》里的“南瓜马车”,引得巴基斯坦记者忍不住伸手去抱一抱。

记者们也开启了“代言”模式,不仅自己拍摄着各种“神奇蔬菜”,准备向各自国家的观众介绍,还跟现场正在直播的中国朋友一起凑热闹,用他们的语言夸赞着中国蔬菜。

一天的行程结束,菲律宾通讯社记者阿古特表示,寿光之行充满惊喜,她从没见过那么多形态的辣椒和南瓜,对种子保存及蔬菜种植技术赞赏有加,智慧蔬菜大棚技术也让人眼前一亮。她很赞赏中国政府通过各种措施发展农业技术,提供财政支持,改善农民生活水平,令她感到钦佩。

责编:张靖雯

标签: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