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能否变成工作,关键取决于这一项指标 全球播报
来源:第一职场网     时间:2023-04-27 17:22:54

" 教练式 " 职业规划首创者

专注职场——定位、规划、晋升、转行


(相关资料图)

更有一群上进积极的小伙伴

一起分享一起成长

一起活出自信美丽的自己

文 / 杨毅

兴趣能否变成工作,这个问题的讨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基本的观点也分为立场鲜明的两派:

支持派认为兴趣才是最好的动力,能够把兴趣变成工作,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并有大量的人现身说法,证明把兴趣变成工作所带给自己的积极变化。

反对派认为兴趣就是兴趣,工作就是工作,把兴趣变成工作,不仅兴趣会消失,还会带给你无尽的烦恼,并同样有大量的案例来证明这一观点。

本人从事职业生涯咨询十余年,接手过的案例数千,也遇到不少按照兴趣找工作、结果却撞南墙的例子。但兴趣能否变成工作,是要因人而异的,不能一刀切式地回答。

在讨论兴趣问题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到底什么是兴趣,它是怎样产生的。

我曾经在专栏文章《》一文中对此有过解释:

心理学对于兴趣的定义为 " 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它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 我们的大脑是由数千亿条神经元构成,这些神经元在受到外部刺激时,能够产生一种传递神经信号的物质——多巴胺,并且,这种物质只传递令人亢奋和愉快的信息。

假如这件事情能够给你带来愉快的、积极的感受,我们就认为对此类事情感兴趣,并且会尽可能多地寻找机会再次去做同样的事情,刺激这种愉悦的感受重复 / 再次产生。

相反,如果这件事情只能给你带来痛苦的感受,我们就会产生逃避心理,对其失去兴趣,不会再去碰它。这种精神层面的亢奋、愉悦的积极感受,我们称之为 " 正向反馈 "(也可称之为 " 精神能量 ")。反之,如果这件事只能带给你厌倦、痛苦、焦虑等消极感受,那就只能属于 " 负面反馈 " 了。

总而言之,兴趣产生的原因就是因为有某个外部条件刺激我们的神经元产生多巴胺,给你传递亢奋、愉悦的感受,让你从中获得正向反馈,并刺激这种行为的重复 / 再次发生。这种行为也被称为大脑的 " 奖赏效应 "。

因此,能否从中获得 " 正向反馈 ",是决定兴趣能否产生并持续的关键所在!假如 " 负面反馈 " 太多,这样的事情既无法让你产生兴趣,也无法持续,你会因为这个过程极度痛苦而期望迅速结束。

为了更好地理解什么是 " 正向反馈 ",我们举例来说明。

很多朋友都喜欢钓鱼,我也同样如此,从小就喜欢。在北京工作的时候,喜欢看《四海钓鱼》频道,了解了一种钓鱼方式叫路亚。当时我对这种钓法并无兴趣,原因很简单:北京的自然水域环境太差,根本没有路亚目标鱼种,我这辈子也不太可能使用路亚这种钓鱼方式。

后来离开北京,搬到了海滨城市,虽然偶尔也出去海钓,但因钓法不对,鱼获也寥寥无几,所以对钓鱼的兴趣也降低了,一年也钓不了几次。直到两年前在头条上关注了本地一个路亚高手的自媒体号,看到他发的海钓鱼获,经常是满载而归,我顿时对钓鱼重新提起了极大的兴趣,于是我决定重新拾起钓鱼这个兴趣,并且还是路亚的方式。

虽然一开始的收获并不多,每次只有两三条,偶尔还会空军(即一条也没钓到,空手而归),但不管大小多少,总是经常会有收获(能够产生 " 正向反馈 "),所以我几乎每周都会坚持出去钓鱼(行为重复 / 再次发生),哪怕是大风降温天气,也忍不住想要出去。

后来,随着技术不断提高,钓鱼的收获也慢慢多了起来,从最初每次只能收获两三条,到后来能够收获二三十条(持续产生 " 正向反馈 "),我对路亚的兴趣也一直是有增无减,出勤率也比以往更高了(行为重复 / 再次发生)。

前几天遇到一个钓友,在钓鱼群里想要转让二手路亚装备,不打算再玩了。我私下跟他聊了一下,问他为啥不玩了,他跟我说:" 大哥,不怕你笑话,我路亚玩了一年半了,一条鱼没上过。我很喜欢玩路亚,但这一年半被打击得一点儿信心都没有了,根本没有心情玩。我打算把路亚装备转让了,重新置办一套装备出海玩船钓,我只有在船上的时候才钓到过鱼。" 他本来对路亚充满极大的热情,但因为从来没有产生过正向反馈,所以他打算放弃这项运动。但他在船上钓到过鱼,产生了正向反馈,所以他会选择继续玩船钓(行为重复 / 再次发生)。

再说说工作中的例子。

我曾经遇到过好几个同类的案例,他们从小就学画画,对艺术都充满了极大的热情,高考也报考的艺术学院,毕业后也从事的是艺术设计相关的工作,其中一个客户还是在外企 4A 广告公司做平面设计。她非常喜欢艺术,这份工作薪水不错,领导对她也很友好,经常鼓励她,公司的管理也很人性化。

按常理来说,这样的工作应该是人人都很羡慕的,但她却在工作了两年多之后迫切想离开这个岗位。她说,设计工作需要很强的想像力和创造力,需要发散型思维,但她缺乏的恰恰是这些特质,这就让她在思考设计方案的过程中感觉很痛苦,无论怎么拼命去想,都产生不了好的方案,即使偶尔冥思苦想想出了一个方案,但这个过程却要耗费她很多的精力。

更多的时候,她要不断地翻看别人的作品,从中寻找一些启发和借鉴,并模仿设计。虽然模仿出来的方案有时候也能够被采纳,但她感觉工作的过程很心累,对她而言工作更像是一种负担,完成工作只意味着可以交差了,可以暂时松一口气,但毫无成就感可言。

她从工作中感受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痛苦和折磨(缺乏 " 正向反馈 "),所以她在忍受了两年多之后,最终决定放弃这份工作(不愿意重复 / 再次发生),重新寻找一个更适合自己的方向。虽然如此,但她表示,她依然喜欢艺术,但她喜欢的只是欣赏那些优秀的艺术作品所带来的视觉享受,而非亲自创造它们。

这种经历,我自己也感同身受。

我在另外一篇文章一文中也详细描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

大学期间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接触到了营销策划方面的知识,充满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并利用 3 年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各样的市场营销、品牌策划、广告传播方面的知识。毕业找工作,我也如愿以偿进入咨询公司,从事了自己热爱的品牌策划工作。但是干了几年之后,我毅然决然地辞职了,因为我在这个岗位上极度痛苦,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折磨。

撰写策划方案,需要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策略,一部分是创意。策略部分,分析的是竞争对手、行业趋势、竞争关系、优势挖掘,从中思考如何寻找最佳的市场切入点,这部分是我的强项,我非常擅长基于营销策略去分析和思考,而且往往思考得非常深入、全面、系统,甚至上司还经常夸我有想法。

但创意部分就是我的弱项了,一旦涉及到创意展现,我就感觉到极度痛苦。对于一名品牌营销策划人员来说,策略部分的思考再怎么完美,但如果没有优秀的创意展现,这种思考就无法落地。

我的创意产出非常慢,往往需要思考很长时间才会想出一个方案,并且这个方案还未必可行。更重要的是,即使是我冥思苦想出来的创意方案,提交给客户并采纳之后,我并没有那种明显的成就感。所以,后来我果断辞职(因为缺乏正向反馈而不愿意继续从事这份工作)。

后来,我从事职业规划咨询,这份工作能够充分发挥我在策略思考方面的优势,并避免在创意方面的不足。

我非常擅长结合客户自身的现实情况,有针对性地给他们提供职业规划的解决方案,我享受这种运用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有时候跟客户约好 90 分钟的咨询时间,但实际咨询中却不知不觉延长了 1 个小时甚至更久,感觉时间过得很快,我非常享受这个过程。

我最长的连续咨询时间是 6 个小时,但却丝毫感觉不到疲惫。

我非常喜欢跟客户深入地讨论问题,这种思维的碰撞让我兴奋。通过我的深入剖析和解答,客户告诉我他们从我这里得到了启发,他们的问题得到了解决(能够产生 " 正向反馈 ")。甚至咨询结束后,我会很长时间沉浸在这种兴奋的状态里,不断回味这个咨询的过程,连觉都不想睡了。

这种成就感如此鲜明,以致这份工作从事了 10 年以上,我都丝毫不会有倦怠和排斥之感,并愿意继续做下去(行为重复 / 再次发生)。对比我以前在咨询公司的工作,状态完全不一样,尤其是思考创意方案时,我非常排斥这个过程,感觉非常煎熬,并希望这份工作早点儿结束,以后再也不要做这样的工作(不愿意重复 / 再次发生)。

所以,当我们在讨论 " 兴趣 " 这个话题的时候,本质上讨论的是基于正向反馈而产生的驱动力。你做一件事,如果能够产生正向反馈,你就产生了愿意重复 / 再次做这件事的内在动力,也就是驱动力。反之,若无法产生正向反馈,则驱动力也就没有了,兴趣也就消失了。因此," 正向反馈 " 是你是否能够产生并维持兴趣的核心关键点。

但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 " 正向反馈 " 指的是你做了某件事情之后而产生的内在精神反馈,相对比较稳定,并不是在做事之前而产生的感官兴趣。

所谓 " 感官兴趣 ",则指的是对事情没有深入接触和了解的情况下而产生的感官刺激,比较不稳定,容易变化。

比如我遇到的很多案例,有人看了 CCTV 的《交换空间》栏目,就梦想着也要去做一名家居设计师;有人看别人旅游也能赚钱,就想着成为一名旅行博主;有人看别人做自媒体一个月也能赚好几万,就报班去学习新媒体写作等等。

当然,这其中大部分人因为干了之后才发现缺乏 " 正向反馈 " 而不得不放弃这份职业。想一想有多少人因为看到别人晒出的自媒体收入数字而产生去做自媒体的冲动,到最后又有多少人因为坚持不下去(本质上是因为缺乏 " 正向反馈 ")而放弃,你就知道依照感官兴趣去选择工作是一件多么荒唐的事情了。

既然正向反馈是你是否能够产生并维持兴趣的核心关键点,那么,怎样才能确保从工作中获得这种正向反馈呢?答案就是:优势!

盖洛普将其定义为一种 " 贯穿始终、并能产生效益的思维、感觉和行为模式。" 我的专栏文章一文中对此有详细阐述。

当这份工作能够发挥你的优势的时候,你既能够从中获得驱动力,也能够产生更好的业绩表现,又能够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正向反馈),并愿意长期坚持。

所以,兴趣能否变成工作,对于这个问题的解答,在我们的一对一咨询中,我只看一个指标,那就是 " 优势 "。如果你的兴趣与你的优势并不匹配,那么兴趣就无法变成工作,否则你会很痛苦。只有当兴趣与优势完全匹配、并且具备现实可行性的时候,我们才会建议将兴趣变成工作。

我的盖洛普第一优势主题是 " 战略 ",盖洛普对它的描述是:" 受自身优势影响,您通常选择独自工作。您信任自己的才能、知识和技能来发现问题。您确定最适合的行动方案前,会考虑多种解决方案。您不需过多努力,即可找到问题答案。很有可能,您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偏爱思考未来的人在一起通常能激发您的想象力。受自身天赋推动,您可能很容易地找到合适的词来表达您正在想什么。有时您提供解释,偶尔您讨论想法。有时,您依靠例子、故事或笑话来说明您的主要观点。

出于天性,您已经获得有用的技能和知识。选择行动方案前,您会花时间思考许多方案。为了战胜预料中和意料外的挑战,您会发明新颖且有创意的技巧。您使用同样的方法利用有前途的机会。很大程度上,您通常能指出关键问题并能发现最佳解决方案。您能巧妙熟练地消除干扰,这能帮助人们清晰地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以及它的成因。您经常能发现把困难变成机会的方法。"

确实如描述中所说,我的确 " 不需过多努力,即可找到问题答案 "。

在面对客户所遇到的职业发展问题时,我更擅长 " 考虑多种解决方案 ",而且 " 通常能指出关键问题并能发现最佳解决方案 "。我的工作与我的优势高度匹配,成就感和满足感这种最高层级的正向反馈为我的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也会让我经常在工作中处于心流状态,从中获得充沛的精神能量。

有客户曾经问我:" 杨毅老师,您对您现在从事的生涯咨询工作感兴趣吗?" 说实话,或许是因为我对兴趣的形成机制太了解了,所以我确实无法从感官的角度来回答是否感兴趣。

但是,我十分肯定的是,现在的生涯咨询工作确实能够发挥我的优势,并给我带来极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这属于最典型的神层面的正向反馈,没有哪种物质层面的反馈能够比这种精神反馈更让我感受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也正是这种精神层面的正向反馈,支撑我十余年如一日在生涯咨询岗位上一直坚持,从未倦怠,并且每次咨询之后依然满满的成就感。或许人生最顶级的满足,莫过于此吧。

最后,为了避免大家在职场上走弯路,特意强调 6 点:

1)不要过于关注兴趣,要把注意力转移到优势上来,只有发挥优势,才能产生并维持兴趣。兴趣是果,优势才是因。务必要转变思维,以优势为导向,而不是以兴趣为导向。与其思考兴趣能否变成工作,不如思考如何找到并发挥优势,把工作变成兴趣,变成精神能量的来源,这才是一种更高级的认知。

2)无论你是什么出身,什么学历,什么专业,每个人身上都有优势。只要找到自身优势并发挥出来,你就可以从工作中获得正向反馈,你的人生也会因此而步入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

3)前文所说的 " 正向反馈 ",都指的是精神层面的刺激,与物质无关。只有精神层面的正向反馈,才具备稳定性和可持续性。虽然物质反馈也能够让你产生驱动力(比如加薪 50%),但这种驱动力维持的时间很短(通常不超过一个月,甚至更短),不具备可持续性。我遇到过很多高薪却转行的案例,就是因为他们的工作只能赚钱(物质反馈),但却缺乏精神层面的正向反馈。

4)如果你对 " 优势 " 这个概念不了解,请一定仔细阅读本人的原创文章《为什么你的人生总是陷入周期性的厌弃与迷茫?》。这篇文章至关重要。对优势理论存在误解(甚至把技能当成优势),也是很多人走弯路的重要原因之一。

5)如何基于优势而整体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请仔细阅读本人的原创文章。

6)现在很多人感觉活着没意思,找不到生存的意义,甚至屡次失败之后不得不接受 " 人生皆苦 ",本质上是因为他们没有从工作中获得精神层面的正向反馈所导致。其实只要转变思维,以 " 优势-前景 " 为导向考虑问题,你的人生就能够获得脱胎换骨的转变。关于此问题的详细阐述,请见本人专栏文章。

文 | 杨毅,第一职场网 " 教练式 " 职业规划首席顾问。13 年专职 1V1 生涯咨询经验,尤其擅长优势挖掘、方向定位、转行咨询、瓶颈突破。原创文章,非经允许,严禁进行任何形式的复制、转载和传播,否则将依法追究侵权责任!

延伸阅读:

标签:

广告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