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AI企业扎堆上市 商业模式仍是主要瓶颈
来源:经济参考报     时间:2021-11-24 14:51:28

日前,国内人工智能(AI)龙头商汤科技通过了港交所聆讯,中金公司、海通国际和汇丰为其主承销商。

下半年以来,国内AI企业迎来扎堆上市潮。除商汤科技外,“AI四小龙”企业均在积极奔赴资本市场。今年9月,旷视科技科创板上市首发获通过;7月,云从科技在科创板过会;11月5日,医疗AI企业鹰瞳科技登陆港交所;11月9日,AI企业格灵深瞳科创板IPO过会;商务AI企业合合信息也于日前递交科创板上市申请。

“预计今明两年将出现人工智能企业密集上市,有望提升资本市场对人工智能行业的关注度。”华安证券在研报中表示。西部证券也认为,多家AI企业IPO迎来进展,意味着AI产业发展与资本化的共振趋势将加速。

业内人士表示,从AI公司财务表现、资本市场融资情况看,当前AI行业发展已进入深水区。

财务状况方面,包括“AI四小龙”在内,当前扎堆上市的AI公司普遍处于亏损状态。商汤科技的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及2021年上半年,商汤科技收入和毛利率总体呈现持续上涨态势,但公司净亏损分别为34.33亿元、49.68亿元、121.58亿元及37.13亿元,累计亏损超200亿元。公司预期2021年全年亏损净额及经调整亏损净额还将大幅增加,主要由于优先股及其他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亏损增加以及对于研发的持续投入。预计可能于短期内继续产生净亏损。

已上市AI公司方面,同花顺数据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人工智能概念板块超四成公司净利同比下降,寒武纪、机器人等十几家公司净利润下降超100%。多数AI公司出现“增收不增利”的情况。二级市场方面,同花顺数据显示,截至23日收盘,盛视科技、狄耐克、寒武纪等十几只AI概念股年内累计跌超40%,机器人、埃夫特等几十只概念股累计跌超18%。

融资方面,企查查数据显示,自2011年至2018年,国内AI领域披露融资金额逐年攀升,但自2019年大幅下降,今年以来呈现回暖势态,年内AI领域融资事件和融资金额均超2020年全年表现。

国金证券表示,商业模式和变现能力是AI行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从算法角度看,AI行业并未实现巨大的技术突破;实战落地场景分散,产品标准化程度低;知识产权和伦理问题也是导致行业发展瓶颈的重要原因。华安证券则认为,找到合适的场景是AI商业化落地的关键,安防、教育、医疗等赛道有望率先完成大规模落地。

机构普遍认为,长期看AI市场空间广阔。根据沙利文的报告,AI软件将是未来十年增长最快的商业领域之一。2025年全球AI软件的市场规模将达到1218亿美元,自2020年起的复合年增长率为31.9%。中金公司认为,AI已成为后疫情时代的重要创新方向之一,建议投资者关注智能电网、民用无人机、移动机器人、工业互联网平台等领域的投资机会。

(记者 李静)

广告

X 关闭